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传播 > 正文

热闻|高铁各类纠纷频发,不是厌“童”是厌“熊”

来源:齐鲁壹点 时间:2023-08-31 19:35:34

近来,关于高铁上因影响他人引发冲突与网络争议的事件频发,无论儿童还是成年人。从乘客嫌孩子吵闹与家长发生争执,用热水“泼小孩”,到“高铁掌掴事件”冲上热搜。高铁冲突频频发生,是厌“童”,还是厌“熊”?折射出哪些社会现象?

社会应对低龄孩子多一点包容


【资料图】

近日,在湖南一辆高铁上,一名孩子因为哭闹不止,惹怒了旁边一名女乘客,冲其家长吼道:“你是他爹,让他闭嘴”。她的声量甚至一度盖过孩子的哭声,引来周围乘客的“侧目”。据拍摄者描述:其实孩子顶多哭了5分钟,而且这是一个一岁多的孩子。

这次,没有人支持这位女子。作为一个成年人,理应了解这样的常识:一岁多的孩子,基本上没有语言能力,所有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只能用哭来表达。叫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不哭,已经强人所难;还让孩子“闭嘴”,只能让人怀疑,到底谁才是那个“婴儿”?

东方网评论提到,“高铁厌童”现象的出现,对孩子的吵闹感到不满,反映了当下公民个人意识的觉醒。但是幼年孩童自控能力较差,难以保持安静,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阻碍着公共服务的实施。但这不代表孩子就没有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权利,他们也是公共场所服务对象的一部分。

教育专家储殷此前也在一档节目中也表示,面对高铁上孩子的哭闹行为,要尽量予以包容和理解。

厌童的本质其实是厌“熊”

有网友爆料在乘坐高铁时遇到孩子在车厢内吵闹,持续了3个小时,而家长却不管不顾。一名女子实在忍无可忍,采取装作“精神病”的方式来阻止孩子吵闹。女子假装给医生打电话,称“我有精神病,车上有个小朋友一直在吵”,并声称包里有刀。最终,家长带着孩子去了别的车厢。

但是这种“厌童现象”并非单纯的讨厌儿童本身,也不一定是一视同仁地排斥儿童群体,而是一种对公共场合毫无边界感行为的反对。孩子还小,不懂事。”已经成了被网友厌烦的一个托词。破坏公共场所秩序的孩子,如果家长去尽职尽责教育了,是能获得大家理解的。大家不能理解的是,家长任由熊孩子吵闹。

在高铁行程中“逢童即嫌,遇孩先厌”的心理更多是大家被部分吵闹不休的“熊孩子”搞了心态之后的一种较低的心理预期与自我保护机制。厌童厌的不是童,而是“熊”,包括熊孩子和熊家长。只要家长处理好问题,厌童是可以缓解甚至解决的。

根据中青报的调查显示,对于孩子在高铁吵闹的行为,78.8%的受访者认为家长应自觉管束好孩子,尽量不给其他乘客带来太多干扰;40.3%的受访者认为个别“熊孩子”打闹会影响乘客,但不“熊”的孩子不应遭遇冷眼。

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数据

“熊”的不只是儿童,还有成年人

高铁上有吵闹的孩子,就没有吵闹的大人吗?答案是肯定有。很多成年人的公共意识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进步而进步,不文明行为屡有发生。高铁霸座、声音外放,甚至还有明星的粉丝在高铁车厢张贴海报、摇旗唱歌。他们都是从自我出发,无限放大自己的权益,忽视他人利益,蔑视公共规则。

粉丝在高铁车厢张贴海报

对此羊城晚报评论道,所有在公共场所做出的个人行为,都可能对公共安全和秩序产生不良影响,都可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。如果你希望他人的行为不要对你产生干涉和影响,那么你也应该约束自己的言行,不对他人造成干扰,人人都对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,才能营造和谐有序的公共环境。

除此之外,铁路部门也应当要承担起相应责任。列车属于公共场所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规定,如果乘客在公共场所里大声喧哗、外放声音、吵闹打斗等,不听劝阻,扰乱公共秩序,可能构成行政违法。列车工作人员既然身在协调、服务的岗位,就应该严格执行相关管理规定,依法依规主动介入劝阻、制止,维护好公共场所的文明秩序。

文明不仅是倡导、教育出来的,也是管出来的。儿童需要家长约束、成年人则需要制度的约束。在唤醒每个人内心的文明意识、激发文明动能的同时,也要通过外部的制度、约束和压力形成涵养文明强大势能,推动社会文明的水位越来越高。评论道。

(综合自:、光明网、中国青年报、中工网、东方网、羊城晚报、大象新闻等)

关键词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