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传播 > 正文

常被认成杂草,古代却是“救荒粮”,味道不输板栗,4元1斤别错过

来源:三农小毛 时间:2023-09-09 12:37:22

在9月份,很多的农作物就陆续成熟了。特别是在南方,不光是在山上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,就连在稻田、水塘里面也会种一些农作物,比较常见的有莲藕、茭白、荸荠等。

今天小编要跟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比较冷门的水生蔬菜,它在很多地方常被人误认成了杂草而铲除了,但是在古代却是很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,甚至还成为了朝廷贡品,也是农民常吃的一种“救荒粮”,吃起来味道丝毫不输板栗,你们吃过吗?一起来了解下吧!

这种长得像杂草的植物叫“茨菇”


(资料图片)

小时候经常帮父母去地里干活,在当时还没有什么除草剂,像稻田里面的杂草就基本是人工来铲除。

当时就常见到一种叶子像剪刀的植物,而它就常被我们当成了杂草铲除了,殊不知它是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,而且还是我国特有的蔬菜之一——茨菇。

估计不少的小伙伴们都和我一样,当时都不知道它能吃。茨菇这种植物,如今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已经沦为了野生植物,只因为现在很少人吃它了,但是在以前它却是很重要的一种粮食作物。

茨菇这种植物原产自我国的南方,它是泽泻科慈姑属的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植物,自然是多生长在有水的地方,比如水塘、水田、水沟和沼泽地里等。

这种植物长得也还是很有特点的,它的茎直立,枝端膨大成球茎;叶具长柄,戟形,看起来就像是一把大剪刀,因此在有些地方也叫它“剪刀草”。

另外它所开的花基本都是白色的,内轮花花瓣状,基部常有紫斑。而到了秋冬季的时候,如果把它挖出来,就会看到根部有多个像哨子一样的球茎。有耐心的话数一下,基本都是12个。

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所以才得名茨菇的。这个在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记载:“慈姑,一根发生十二子,如慈姑乳诸子,故以名。

长得像杂草,在过去却是“救荒粮”,味道不输板栗

别看这种植物长得像杂草,而在很多地方也确实是把它当杂草铲除了,但实际上它的价值很高,在以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的粮食作物。

据史料记载,早在唐代以前我国就开始把它当成经济作物来广泛种植了,其中在南北朝陶弘景《名医别录》最早记述了慈姑的药用价值、生长习惯及食用。

pay_read_line 当前卡片暂时不支持哦

而《齐民要术》更是记载了慈姑的详细栽种方法。而到了宋代的时候,茨菇还被列为了主要物产之一。

而在过去茨菇如此的受重视,也在于它确实价值不低。茨菇在过去不只是当蔬菜食用,而且还当粮食来吃。这是因为茨菇的球状块茎富含淀粉,味道吃起来也和板栗、芋头差不多,因此在以前也叫它“地栗”或“水芋”等。

这种东西在以前的吃法也很多样,既能直接把它煮熟了、烤熟了吃,也可以把它用来煮菜吃,可炒也可烩,尤其是慈姑烧肉更是别具风味,成为了很多地方的特色菜。

据说清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说:“他最青睐的御膳之一便是慈姑烧肉。在我国的历史上,茨菇也确实多次成为了朝廷贡品。

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是过去饥荒年常吃的一种“救荒粮”。在以前很多农民纷纷种植它,可不光是因为当时的粮食产量低,更主要的一点是在于这种作物的生命力强,不受洪涝灾害的影响。像我国南方以前很多地方就常遇到洪涝灾害,这样会导致各种农作物减产甚至是绝收,但是茨菇却不受影响,一样也能丰收。

再加上这种作物的淀粉含量高,也具有耐存储的特点。尤其是它的成熟是在秋冬季,而这个时候本来可吃的野菜、野果也很少。而茨菇挖出来以后,常温下也能存储很长一段时间,所以在过去就成为了饥荒年代救荒的理想的食品。

值得一提的是茨菇不仅可以吃,而且营养丰富,多吃对身体也没什么害处。同时它还是能入药的,它主要有凉血止血、止咳通淋、散结解毒等作用,在《千金要方》中载,慈姑亦善下石淋。而在《岭南采药录》中则载了,慈姑以盐渍之,可治疗癫狗咬伤。

在我的家乡这边,如今已经有人售卖茨菇了。而它的价格也不贵,一斤也才4块钱,还是非常划算的。你们吃过吗?如果遇到了可不要错过了!

关键词: